77779193永利官网坐落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,是一所以农林科学、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,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,是农业农村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,是福建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、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、福建省“双一流”建设A类高校。
办学历史悠久。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36年的福建协和大学农科和成立于1940年的福建省立农学院。福建协和大学农科开创了福建农林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纪元,福建省立农学院是我国南方最早独立建制的高等农林院校之一。1952年,两大文脉汇集成立福建农学院。1958年秋,以福建农学院森林系为基础,成立福建林学院。1994年,福建农学院更名福建农业大学。2000年10月,在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的亲自擘画、亲力推动下,原福建农业大学和原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77779193永利官网。习近平同志亲临77779193永利官网成立大会,亲授校牌并发表重要讲话,殷切期望学校进一步解放思想、深化改革,在规模、质量、办学水平、整体实力和办学效益上进入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,成为“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、知识创新的研究基地、关键技术的攻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基地”。20多年来,学校秉承“研究农业高深学术,造就专门人才”的办学传统,弘扬“明德、诚智、博学、创新”的校训精神,牢记嘱托,扎根八闽,深耕三农,接续奋斗,在培养高素质农林人才、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、提供高效益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,实现了由单科性大学迈向多科性大学、由地方省属高校迈入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历史性转变,走出了一条地方农林院校内涵式跨越发展的新路。
学科特色鲜明。学校现有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,以及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,涵盖理学、工学、农学、医学、经济学、法学、文学、管理学、艺术学、交叉学科等10个门类。学校坚持学科、人才、平台基地、国际化和数字化“五位一体”发展战略,构建以农林学科为主体,特色工科和人文社科为两翼的“一体两翼”学科布局,形成了农林科学和生命科学优势突出,农工、农理、农文、农医融合发展的办学特色。学校的植物保护、林学等农林主干学科和生物学基础学科发展优势显著,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。学校有1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%,其中植物学与动物学、农业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‰,排名居全国“双非”农林高校首位。近年来,学校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,大力发展生物育种、智慧农业、生物医药和绿色食品等新兴交叉领域,新增农业人工智能等8个目录外自设二级学科和农林大数据科学与工程等5个交叉学科。
育人成效显著。学校设有23个二级学院,在校生3.7万人,其中本科生2.6万余人、研究生1.1万人。现有本科招生专业84个,其中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6个,全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9个。近年来,学校扎实推进数字技术、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赋能新农科建设,组建了未来技术学院、乡村振兴学院、海洋学院、数字经济学院、菌草与生态学院(碳中和学院)、蜂学与生物医药学院和戴尔豪西大学联合学院7个新型学院,新增智慧农业等14个“四新”专业。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2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,建成300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。学校七次捧得“挑战杯”“创青春”大赛“优胜杯”,先后入选教育部首批创新创业50强高校、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、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。学校坚持以“实干家育人文化”引领人才培养,坚持教学科研与生产劳动、社会实践相结合,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、工作务实、为人朴实、作风踏实的高素质农林人才。办学80多年来,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30万多名优秀毕业生。学校毕业生扎根八闽大地,遍布海内外,多数已经成为基层单位的领导者和涉农行业的中坚力量,以优秀综合素质赢得社会广泛赞誉。
师资力量雄厚。学校坚持“人才强校”战略,深入实施百人引进和百人攀登“双百计划”,积极打造农林领域的人才高地。现有全职在岗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547人(933人次),其中国家级人才84人(165人次),居福建省属高校前列。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、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、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、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13人、国家杰青11人、万人计划18人、国家优青15人、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、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3人。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支、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支、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、科技部“创新人才推进计划”创新团队2支和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2支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创新团队3支。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,2个基地入选国家“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”,涌现出党的十九大、二十大代表以及全国人大代表、“感动中国”年度人物、全国最美教师、全国模范教师、全国优秀教师、全国“三八”红旗手、“八闽楷模”等先进典型。
科研成果斐然。学校坚持“四个面向”,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,在植物病毒、作物基因组、水稻、甘蔗、杉木、茶叶、兰花、蜜蜂、食用菌、大黄鱼等基础研究和菌草、农林生物安全、生态治理、生物质利用、海洋食品加工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应用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,具有领先优势。建有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、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、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45个部级创新平台。高起点建设“人才特区”海峡联合研究院,下设基因组学、蛋白组学、代谢组学、根系生物学、植物免疫、合成生物学、遗传改良、农业人工智能、农林大数据九大研究中心,建成39个科研团队,建设发展成效显著,被《光明日报》誉为校园“硅谷”。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居福建省高校和国内农林高校前列,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国家三大科技奖35项。在农林作物基因组研究领域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,先后破译甘蔗、龙眼、菠萝、四倍体花生栽培种、兰花、睡莲、闽楠、斑茅、番木瓜、福州单瓣茉莉与双瓣茉莉、六倍体麻竹等基因组。在植物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走在世界前沿,以第一完成单位或通讯作者单位在《Science》《Nature》《Cell》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18篇高水平研究成果。
服务贡献突出。学校是菌草技术发明单位,菌草技术已推广到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,成为福建省乃至我国农业科技对外援助的一张重要名片,为服务世界减贫事业作出重要贡献。2021年9月,习近平总书记向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亲致贺信,充分肯定永利官网菌草工作成效。学校积极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社会服务模式,以服务县域特色产业链为特色,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11个产业研究院、10个县域乡村振兴研究院,在全省53个县建立75家科技小院,有力支撑福建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。学校选育出的甘蔗、黄麻、杉木、甘薯、花生、茶叶、蔬菜、花卉等新品种和形成的实用技术成果推广覆盖全国主要产区。学校主导制定乌龙茶和白茶2项国际标准,是我国茶叶产品国际标准化工作的重大突破。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工作,近5年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2500多人、科技特派员团队600多支,位居全省高校首位。承担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“头雁”项目,累计培育学员1000多名。对口帮扶和服务脱贫攻坚树立品牌,服务宁夏、甘肃等十多个省区,科技助力服务长汀水土流失治理、闽宁协作推进固原“四个一”林草工程等对口扶贫援助工作成效突出。师生服务乡村振兴和全球减贫案例先后4次入选联合国“全球最佳减贫案例”、2次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。
开放办学活跃。学校是教育部“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”,来自40个国家160余名留学生在校攻读学位。学校与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共建孔子学院,累计培养1万多名学员,获评“全球先进孔子学院”,获批建设“全球示范孔子学院”。2023年8月,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师生,充分肯定孔子学院办学10周年成效。学校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多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。现有1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——戴尔豪西大学联合学院和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,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展20余个学生联合培养和交流互换项目。学校先行先试探索闽台农业科教融合发展新路径,率先对台湾地区单独招生,与台湾知名高校联合开展3个“4+0”闽台合作办学专业,与台湾高校、科研机构共建科技创新平台22个,面向台湾农业行业协会会员连续多年开展函授教育,并开展全日制本科和硕士、博士研究生等多个层次的台湾学生培养。
学校现有金山校区、旗山校区、安溪校区和南平校区(基地)。校园总占地4900余亩,另有科教基地200余亩,教学林场5.5万余亩。拥有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(含期刊装订本)355万册,电子图书(含电子期刊)343万册。学校连续三届获评全国文明单位,2020年获评全国文明校园。金山校园依山傍水,环境优美,花木繁茂,水光潋滟,景色宜人,是校园与植物园“两园”融合建设的成功典范,被众多网友誉为“中国最美大学”之一。学校各类教学、科研和生活设施先进齐全,学术文化氛围浓厚,是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理想之地。
新时代新征程,77779193永利官网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以强农兴农为己任,加强内涵建设,聚力改革创新,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,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,产出更多农业高新科技成果,加快建设农林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大学,努力把学校建成“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、知识创新的研究基地、关键技术的攻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基地”,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、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(数据截至2025年3月)